卖掉荣耀,华为大有可为

作者:贤哲 2022-11-01

图片




“我曾是终端电商部的老人,电商部又是荣耀的前身。最早的时候,3、4个人挤到一间狼狈不堪的小办公室,拿着一二款别人不看好的机型,进行艰难的电商试水。”时任华为电子商务部部长、荣耀首任CMO张晓云这样回忆荣耀品牌组建初期的艰难。

 

2013年12月16日,“荣耀”首次作为华为旗下独立品牌亮相大众视野。张晓云率先提出要打造“爆款”,要知道在当时的通信行业里,还没有人提出过“爆款”这一基于电子商务概念的叫法。“没有人说该怎么走,只能自己去探路。”

结果出乎意料,荣耀成功了,历经七年,它从一个产品线,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手机第一品牌。数据显示,2019年荣耀在中国市场份额整体达到13%,成为排名第四、增长第二的手机品牌,仅次于华为品牌。

时间来到2020年11月17日,《深圳特区报》上刊登的一则联合声明引发全国关注: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协议。深圳智信作为收购方,完成对荣耀品牌相关业务资产的全面收购。出售后,华为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这一声明正印证了此前华为将出售该子品牌以规避美国芯片技术制裁的传闻。
图片
01
挽臂同行,从绝境到多赢
当前华正处在被美国制裁下,面临供应链断裂,特别是芯片断供的困境,这给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甚至用了“绝版”来形容麒麟9000芯片,可见影响之深。

因此,此次“壮士断腕”般的自救在消费者看来,多少有些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但业内人士则更多从积极视角看待,认为是“挽臂同行”,华为与供应商以及中国电子业或许将迎来多赢的局面。

一方面,脱离华为母体后的荣耀,其零部件采购可能不再受美国政府的禁令限制,尤其是能够自由采购高通骁龙的芯片。实现自主研发的荣耀,性能上有望进一步升级冲击高端市场,外观上也不会出现撞脸华为的情况。

另一方面,荣耀的分割使得华为能够短暂缓解当下无“芯”可用的困境,聚焦资源主力,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发展以P和Mate系列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业务及生态。

当然,通过品牌出售获得的充足现金流,还更好地帮助华为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及其他重大战略业务。出售荣耀还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渠道商的损失。新荣耀的延续,让产业链不再担忧会否丢失每年数千万的采购订单。
 
图片
02
漫漫前路,道阻且长
从手机市场外部环境来看,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可谓日趋白热化。从产品参数到售价,从发新机节奏到宣传,小米、oppo等国内厂商既是过去荣耀的老对手,也是未来新荣耀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所以说新荣耀的未来之路并不是那么好走。

从荣耀自身来看,一方面,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它始终坚持的都是轻资产模式,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和渠道等方面都很大程度依赖华为。另一方面,根据华为内部的“竞争体系”,荣耀担当的角色更像是“蓝军”部队:通过自我批判,保证华为一直走在正确道路上。

因此,如今孤身一人走入战场的荣耀,如何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发挥所长、补足短板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部分外媒也表示,华为与荣耀完成切割后,荣耀是否能躲过美国制裁令,顺利获得国际市场芯片供应目前依旧存疑。

当然,值得高兴的是,过去荣耀的7000余员工都将加入新荣耀,也有媒体爆料华为将有多名高层加入荣耀担任核心高管,华为消费者业务COO万飙或将担任董事长。

早在2006年,万飚就曾任职华为终端COO,其COO角色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1、负责华为笔记本电脑销售的供应链,包括供应采购;2、负责华为销售业务整体的基础性能力的构建,包括流程体系、IT体系,其丰富的经验相信能够成为新荣耀向前稳步发展的一大保障。

记得荣耀创立初期提出口号是“勇敢做自己”,未来,对于新荣耀而言前路依旧道阻且长!


图片
03
逆境求生,化危为机
回看华为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饱受危机考验的,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业务的分割和出售。正如一位华为内部人士所说:“一切皆有可能,当初华为电气不就卖给了艾默生,华三不也出售了;华为海洋不也卖给了亨通光电?”当我们今天再来看,就会发现华为不仅成功化解了这些层出不穷的危机,更创造了许多未曾预料的新发展机遇。

睿华认为,华为一系列化危为机的操作背后的逻辑在于:

一方面,华为始终坚持思想统一、步伐一致的战略总基调,拥有聚焦业务主航道的定力。华为对业务主航道定义的严格体现在任何偏离战略方向的举动在华为都是困难重重。以终端业务为例,即便今天它在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但在当初华为决定进入终端业务之前,任正非及公司内部经过非常激烈的辩论,才最终确定进入终端领域。反之,如果认定是主航道以内的业务,即便是赔钱,十年、二十年都会坚持下去,比如芯片业务,就一直是作为战略储备来开展的。

另一方面,华为始终强调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行业发展趋势洞察-企业战略明晰-高效落地执行的闭环,确保华为能够时刻保持对业务的敏锐感知,不断理性扩展业务边界。

此外,以上这些在动荡环境下处理危机的经验,通过华为对战略制定和执行闭环的一次又一次迭代,以及对业务背后规则的提炼、标准和流程的建立,逐步成为了企业内生的方法论和工具。这些规则的确定性,逐步成为了华为应对业务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

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在身处困境时会更加从容,它多年来始终保持的坚持与坚守的精神,也将支撑华为的未来之路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最后,我们不妨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任正非《华为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