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现场
在近期刚刚结束的2021睿华夏季论坛的压轴环节,举办了主题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的圆桌对话。参与论坛的演讲嘉宾共聚一堂,围绕如何保持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面对外部挑战企业应当培养哪些能力以应对,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抓手和关键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
圆桌由睿华创新管理研究院总经理方刚主持,对话嘉宾包括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睿华创新管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吴晓波,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钱建林,原华为供应链部长袁建东,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刘忠。
以下内容根据圆桌对话精彩内容梳理,有删节。
Q1:在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部分国家短期内对中国的进口激增,但也有国家仍对中国采取“卡脖子”、卡供应,或者不平等的关税等手段。您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外贸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影响会否持续?我们应当如何保持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韧性?
Q2:当前,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但短期内仍有一些逆全球化的现象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形和挑战,如何保证供应链的韧性?
Q3:在当前原材料、大宗商品持续涨价的背景下,不同规模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都有着许多难以承受的压力,您认为这种局面是长期的吗?中国制造业该如何应对快速上涨的价格趋势呢?尤其是对于供应链下游企业,它们怎样应对利润空间大幅缩小的情形?
钱建林
想要应对价格的快速变化,需要形成一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之间要学习华为提前锁定原材料价格的做法,按照订单有计划地锁定原材料,当天的订单当天锁定,三个月的就三个月锁定。同时供应链要加强纵向的协作与整合,如果供应商资金紧张,可以与采购方协同向上游锁定价格。更宏观地讲,中国一定要掌握源头与核心,锁定全球的材料供应,这需要行业间联合建设供应链生态。
原材料价格因为疫情影响生产,所以涨跌幅度很大,但最终会回归正常,关键是我们要尽力在这轮涨价中生存下来。
Q4:政府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以及规范化经营的要求,对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型的制造企业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到底对企业有怎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Q5:对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是目前突出的问题。在面对风投加持的高新企业时,中小企业很难在人才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获得充足稳定的人才资源。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第一,企业要在外部冲击下,找出自身具备的相对优势,并且能够把它进一步强化,这是在行业内生存下来的关键。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对自我优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二,“相对优势”的内涵在当下已经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可持续的单一优势,它指的是由存在于不同时期的许多短暂优势构成,通过不断创新进步而形成的的综合性长期优势。
第三,相对优势的持续维系要靠创新。资源是有限的,要设法把有限的资源长久地利用好。
回到人才资源的问题上,不建议中小企业去跟大公司抢很厉害的人才,而是先思考公司自身的定位和相对优势是什么。找到答案后,进一步思考维系这个定位和优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以管理的角度思考公司的定位,并通过结构化的思维和方法找到公司的独特优势,再去获取需要的相应人才,就可以避开和大公司在人才市场产生竞争的问题。
Q6:当下需求端也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其中一种趋势,是消费者越发关注消费体验,个性化需求的出现要求制造企业进行定制化的生产;另外一种趋势,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速度加快,对企业的研发系统和制造系统的响应和跟进的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变化趋势,制造企业应该培养什么能力或者采取什么具体方法?
第二是技术的创新。要不断加强对技术工艺的创新和研发,才能比竞争对手具备更大的优势。华为通过与高校人才的合作,在材料技术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解决窄边框的生产工艺问题,使自身产品比竞品更具外观卖点。这种技术创新在吴晓波老师前面提到的“相对优势”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是合作的创新。面对自然灾害和政治压力时,单打独斗很难应对不可抗力,我们需要联合伙伴抱团取暖,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合作保证生存发展。华为通过指导建议、携带培养、分享互惠等方式,集合了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在面对516超级大国的打击时,正是这些伙伴的支持,让华为的供应链保持稳定。
Q7:在制造业面临各式各样挑战的背景下,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为了有效地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应该培养怎样的能力?中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第二个关注点是生产设备的升级。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完成对世界制造业水平的追赶,甚至是超越。可能存在购买不到所需的生产设备,或者市场没有更先进的生产设备的情况。
第三个关注点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许多企业信息化后,深刻认识到其中的好处,并不断推进后续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推行ERP、OA、CRM等工具后,建立的标准流程提高了运营的稳定性,降低了各环节或各部门的错误发生率,从而实现了信息化对管理的优化提升。
第四个关注点是产业链的协同合作能力。行业内的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就能充分调配产能、提升效率。同时我国制造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产业集群化的成本优势。如果制定行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就能串联上下游的订单系统,形成集中力量推动协同制造,这种合作模式在国际范围都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
第五个关注点是研发能力的提升。制造环节在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未来可能只是较小的一个模块,最重要的还是研发体系。只有研发能力足够强大,才能满足产品的快速迭代,避免在行业内被淘汰。
Q8:从二次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很重要的一个变化过程。在您的出版工作中,您接触到了大量的中外前沿的管理理论,您认为在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出版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未来还有哪些创新?
Q9: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同期出现了很多关于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方面的合规和论理问题。那么,企业应如何从战略设计的高度,把握好由此带来的挑战?
企业在面对当下错综复杂的问题时,管理者需要具备一种分析能力,要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结构和维度进行区分和分析,对可控的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应对。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管理者管理的是可控的事情,而不是非可控的。
像上述问题和原材料涨价,是不可控的或来自外部的,是不能只靠企业自身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挑战,企业要努力坚持自身的相对优势,以谋求长久的生存。
另一个关键点是,企业要跳出原先封闭的价值链,走向更开放的价值网络,在网络中寻求互补者解决问题。未来,企业建立和提升基于价值网络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需要通过基于网络的结构化方法,而非过去链状的线性方法去解决。
此外,企业还要更加积极的向产业链上游对接,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上游机构合作,通过外部协同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