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从“二次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超越追赶之路

作者:吴晓波、李思涵 1970-01-01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里技术创新过程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和演化规律。


建国70年来,中国企业充分运用“二次创新”的路径一步步实现由“线性”学习向“线性”应用,直至“非线性扩展”的过程,逐渐形成面向“无人区”的”原始创新“技术能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化制造与第四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范式转变机会窗口,中国企业已进入从引进利用为主向开放探索为主转进的“超越追赶”阶段,需要运用“超越追赶”的战略新思维发现并抓住新范式兴起的重大机会,从只关注建立并维系平衡的传统战略思维切换到把握变革动态性和范式转变的非线性的创新战略新思维。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作者: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李思涵(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图片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书写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1949年,全球经济总量中中国经济占比不足5%,在国民人均收入方面,中国是美国的5%;时隔七十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约为16%且高达90万亿元之多。

中国曾经历农耕文明时代的强大和工业文明时代的落后,终于再次抓住时代机遇,从“追赶”到“超越追赶”,成就了多个“世界第一”。

图片

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奋斗历程中,中国企业通过在引进基础上广泛开展“二次创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合理配置全球优势资源,在开放环境中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进而通过基于原始创新技术能力的构建而站在世界的前沿。


面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强烈冲击,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下,中国企业需进一步建立“超越追赶”的战略新思维,能够站在全新的全球化制高点之上开启新的征程,为未来带来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和可能。


中国企业的追赶:二次创新

后发企业(Latecomer)如何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追赶(Catching-up),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企业界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Gerschenkron)教授是最早关注后发型现代化的经济学家,并从理论高度揭示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程方面赶上乃至超过先发国家的可能性”。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情境不同,其技术创新过程也相应地存在互不相同的特征和演化规律。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技术创新过程多采用“一次创新”为主的模式;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则普遍是以“二次创新”过程为主,即在引进外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追赶过程存在较强的情境作用。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后发企业崛起时处于电气化时代,其面临的情境是完善的技术体制、稳定的政治制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尚未形成的全球网络;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中,后发企业所要面临的是狭小的本国市场、被政府主导的追赶行为、日益凸显的全球经济的特殊情境。


然而,中国后发企业的追赶则是在“技术机制”日益多元化、“所有制制度”处于转型时期、“全球网络”正在兴起、“市场空间”趋于多层次的“四位一体”的信息化时代情境中进行的。


基于中国情境的特殊性,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企业的竞争边界不由自主地从本国市场扩大到全球市场,全球竞争的新环境决定了中国企业所走的是一条与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追赶道路。


基于对中国企业后发追赶过程地系统性思考,自20世纪90年代笔者建设性地提出有关“二次创新”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见图2)。


图片


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的目的在于描述二次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与特点,解释“一次创新”与“二次创新”之间的不同特性与区别,同时映射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制度体制、经济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对技术创新路径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次创新”过程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在已有的技术轨迹上持续优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而“一次创新”过程是指依赖于自主研发,其所遵循的路径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的技术创新模式。


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外部成熟技术与新兴技术这两类技术的引进,充分运用“后发优势”使技术较为落后的后发者从“二次创新”坚定地迈向“后二次创新”、直至一次创新的过程。逐步缩小与领先者的技术差距,真正意义上实现技术的追赶与超越追赶。在二次创新理论框架下,“创新”与“模仿”并非是两个完全割裂的概念,反之,从第 I 类技术引进开始,“创新”便蕴含在“模仿”之中,其思想显著区别于单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线性过程。所以“二次创新”意味着企业持续积聚技术且提高创新水平的演化流程,实现由“线性”学习至应用的转变,最终直到“非线性”拓展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着眼于中国特殊的后发情境,“二次创新”的重要突破在于提出与西方创新管理领域中著名的“U-A创新动态模型”(见图3)所不同的后发企业创新路径。


图片


在发达国家的“原始创新”中以产品创新为先导,并进一步伴随流程(工艺)创新的大量增长。然而,由于技术能力的起点具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中多是以流程(工艺)创新为先导,并进一步衍生大量的产品创新。该模型突破了以往创新管理研究局限于单一技术创新周期的缺陷,尤其指出有效把握“机会窗口”对于后来者的重要意义。


从“引进技术之初就开展创新”的二次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主流形式。它是在技术引进之初即开展的创新活动,虽然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却是动态提高创新水平的关键环节。它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埋头苦干式的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的线性过程。二次创新不仅包括核心技术的二次创新,也包括辅助技术的二次创新。后发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同时利用二次创新发展好两类技术,最大程度发挥资产互补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从众多实现追赶的企业案例中观察,“二次创新”即是中国多数企业赢得“后发优势”的最大机会和最有效方法。海康威视便是其中典型的案例,海康威视的二次创新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见图4)。


图片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初期海康威视没有相关技术知识和先前经验的积累,吸收能力较差,所以海康威视首先采用从国外引进成熟的 MPEG-1硬压缩方案,之后以“逆向工程”的方式简单模仿国外的产品和工艺,并且将已有的技术结构与引进的技术结构做适配,针对本地市场做改进型创新,成功开发出基于 MPEG-1 标准的视音频压缩板卡。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进新兴技术,形成主导设计能力。海康威视通过与专利管理公司签订专利授权许可协议引进MPEG-4和H.264两种算法,与竞争对手同时开始研发新一代产品,由于第一阶段已经积累了视音频压缩板卡的互补性技术,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促使其引入通用的 DSP芯片,自主研发核心压缩算法。


短短半年海康威视就推出成熟的新一代产品,由于技术性能稳定,产品销量达到全国第一。基于自身技术能力与行业发展考虑,海康威视于 2004 年开始自主研发ISP技术,2009年取得全面突破,推出国内第一款采用完全自主研发ISP技术的实时百万像素网络全高清球机,这是海康威视首次实现“原始创新”。


超越追赶:“非线性成长”的创新突破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而制造业在其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深究其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二次创新”模式成功实现“换道超车”,于开放系统中抓住了范式转变期的重大“机会窗口”,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成功跨越。


如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再次发生剧烈的变化。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重构现有的商业体系,人才红利逐步释放、组织边界趋于模糊、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中国企业从“追赶”走向“超越追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机会。


新一代新兴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知识经济的迅速蔓延,各种科学技术的交叉复合,包括各种复杂技术系统和裂变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兴起,导致了世界经济舞台的结构性变革与技术生命周期的大幅缩短。


因此,需基于新环境、新形势去重新审视传统管理学中将建立与维系稳定视作企业提升绩效水平的关键命题,技术范式的快速更迭与环境中不断增强的不确定性,对于“二次创新”等既有追赶模式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对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战略认知和对企业创新管理实践的理解,笔者团队进一步总结归纳出 “超越追赶”的技术路径。这代表着企业将在更具包容性的环境中利用自身能力和互补者的能力,在研发战略上采取“瞻前顾后”的做法,既通过“利用性创新”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又进行“探索性创新”开拓市场的 “灰度”管理模式,有条不紊地追赶与超越追赶现有的技术轨迹,摆脱领先者在技术话语权上的控制,以更具前瞻性的技术视野与更加合理的战略布局共同谋求革命性的进阶发展。


华为的“红军”/“蓝军”体系与战略战术就是一个典范。蓝军,其原有的意思是指在模拟演习时、专业化地充当假想敌的角色,模仿对手的作战模式和己方部队(红军)进行有的放失的训练。华为的蓝军代表着各种类型的竞争对手或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否定红军。蓝军之难更多体现在运用异质思维突破企业的能力陷阱,这是一种“左右手互搏”的二元思维,从而使华为在一次次的行业技术范式转变中保持稳定的“战略定力”。


“超越追赶”也需要强调技术体系演化的动态性。海康威视便是典型抓住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实现后来居上的典型案例(见图5)。


图片


发展初期,行业正孕育着模拟技术范式向数字技术范式转变的契机,海康威视以视音频板卡切入,凭借低成本高质量的优势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商。


2007年起,海康威视敏锐地觉察到安防行业出现的技术、制度、需求三个层面的“机会窗口”。由于海康威视2004年就开始研发高清网络摄像机核心技术,上海世博会重大项目的成功推动了公司快速发展,海外子公司的建立也使得海外市场份额快速攀升并占据国际主流市场。AI与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带来了网络范式向智能范式的转变,海康威视也逐渐超越霍尼韦尔公司,营收实现全球第一。海康威视以强大的环境洞察能力为依托,以技术协同能力为基础,有效地把握“机会窗口”,甚至发现和引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