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引发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性变化。中国本土企业既需要面对企业业务和产品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挑战,也获得了切入全球价值产业链的机会。创新是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寻求增长机会的杠杆性力量。《2021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选取238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评估对象,基于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构建评估模型,推出“2020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500强”“2020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势力200强”“2020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效率200强”三项排行榜。报告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郭斌教授研究团队(郭斌、贾玥、李曦、殷嘉咛、张宁)编撰的报告内容予以摘要刊发。


这是继去年联合发布《2020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后,再次发布该报告。去年该报告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影响力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粤港澳地区,辐射全国。今年该报告覆盖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综合五大类35个二级细分行业。从创新势力(innovation strength)和创新效率 (innovation efficiency)两个维度,根据研发投入规模、研发人员规模、专利规模数据、平均销售利润率、研发强度指标、技术效率、商业模式新颖性七个指标,评估权重构建评估模型。在指数构建方法上,基于透明的计算方法和可复制的计算过程,采用最为精简的基础数据来映射企业的创新状态。


一、 大冲击与“危”“机”转换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影响甚为深远的大事件,进而影响产业与企业的竞争与发展趋势。之所以我们说这些大事件的发生是“影响”而不是“创生”趋势,是因为严格而言并不是这些大事件本身创造了一种新的趋势,而是这些事件作为一种触发因素,使得某种已经存在的趋势被激发、被释放、被放大,进而从一种潜在的趋势变化为一种可见的长期趋势。


就此而言,新冠疫情对产业与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如此。并且,历经2020年的冲击与应对,中国企业已经逐步地把关注的重点从极限生存、保持现金流、寻找替代性机会转向更关注于相对长期性的趋势影响。


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企业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引发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性变化。这既可能是中国本土企业需要对冲的潜在威胁,也可能是一些本土企业所面对的机会,因为它们将获得一些切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机会。另一方面,本土企业也出现了调整业务和产品结构的需要,因为历史经验表明,环境所发生的大的变化和冲击,从更为长时间的跨度来看都会带来大规模发生的企业业务与产品结构调整。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危机”一词同时包含了“危”和“机”的原因。


二、 韧性、技术与效率


外生性的冲击,对于那些承受这种冲击的群体,往往是面对负向的影响,不过对于其中的个体,却存在着“危”与“机”的转换。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种冲击可以转变成机会。就实体经济中的企业而言,我们可以用如下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转换条件:韧性、技术、效率。


韧性意味着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的时候,尤其是那些难以预测的大型冲击,可以通过迅速地调整和适应来减低外生冲击所带来的影响甚至是利用这种变化所蕴含的机会。企业的韧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内生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动态能力。而数字化的赋能,也大大增强了企业应对冲击的灵活性和韧性,这也是为什么数字化正在引起日益的关注和运用。当然,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而言会有更大的韧性,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更好地控制了新冠疫情,而且中国具有非常高效完备的产业链,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所嵌入的产业链所具有的韧性而获得更大的生存效率。


技术也在此次冲击中体现出它的价值。我们这里所指的“技术”是广义意义上的,不仅仅包括那些以产品、专利等形式为载体的技术,也包括那些对于产品品质和提供效率存在着显著影响的工艺、流程、管理实践。在冲击所造成的宏观需求收缩,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加剧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无法利用差异化的优势,企业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激烈的替代性竞争中。与此同时,那些新出现的业务机会,由于环境变化较为迅速,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内生能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地抓住这些机会。


效率在此情境下也更加凸显了它的价值。企业本质上可以视为将资源和能力转换成绩效的“组织装置”,企业的效率越高,越能够高效率地运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来获得更好的竞争绩效。这意味着市场将会倾向于给“效率”因素更高的估值。我们如果对比今年和往年的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就可以发现今年的创新指数当中,算法给出的“创新效率”权重大大提高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新趋势的信号。效率的提升,意味着企业需要在运营和资源配置上更大程度地依赖于体系驱动以及精细化的管理,同时提升业务模式的整体效率。


三、 寻求新的趋势性增长机会


寻求趋势性的增长机会也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毫无疑问,传统的基于劳动力密集优势的产业结构正在面对越来越为强烈的转型升级需要。如果不能寻找到更有潜力的增长空间并用创新和差异化来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将很难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业务增长。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在不断地提升,人们对于产品品质和品牌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根据瑞士信贷《2019全球财富报告》,截至2019年年中,中国有近1亿人财富名列全球前10%,并在人数上首次超过美国。这意味着非常庞大的潜在本土需求已经形成。不过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价格的低廉,对于品质和品牌比以往时代更愿意给予更高的付费意愿。企业需要用新的思考方式去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趋势,并在它们的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和提供中充分地体现这一点。这也给了创新者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机会。


一些由于技术发展和创新所引发的新兴产业机会也正在帮助创新者获得更多的业务增长机会。这可以归结为如下一些因素。首先,这些产业变化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将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核心。例如随着数据、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引入,汽车正在从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机械装置逐步转变为智能化、可拓展的移动电子终端。这导致很多传统汽车巨头正在尝试重新定义企业自身。例如2019年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在不远的将来,大众将成为一家由软件驱动的公司”。其次,这些变化也将会重新定义整个产品价值链并导致产业价值链上的力量分布发生变动。由于许多重要的产业机会高度依赖于产业生态的支撑,这将为创新者,不论是已经在行业中的还是那些意图切入到行业中的创新者,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在此情境下,创新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就有了一些新的意义。创新既是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寻求增长机会的杠杆性力量,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博弈和产业博弈中构建力量的重要基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讲话所阐述的,“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


创新,将会成为中国制造实现光荣与梦想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力量,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