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时代下,如何抓住“新风口”?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下,ABCDE(AI、区块链、云、大数据、边缘计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推动力,和以往任何时代都不一样。
比如,如今我们一个人的脑袋可以获得来自全世界的知识与智慧;我们一个人可以知晓上溯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快速了解目前科学领域最前沿的进展。信息、资源等的快速获取,这将是一个全新的风口,且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正在加速这个新风口的推进。
世界顶级杂志《Science》在纪念创刊150周年时推出了125个科学前沿问题,其中有一个软科学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往前走,却还有更多国家是停滞的?我们知道可能是因为“追赶的陷阱”,或是“中等收入的陷阱”,比如南美、东南亚在这方面的问题都很典型。
因此,中国要实现后来居上、超上去,而不只是赶上去,必须要抓住当下这个新风口。
我们回看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前期我们是学苏联的,后来自力更生、自主开花,然后改革开放,向全世界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业的源头活水不得不说是以外源为主,几乎都来自海外发达国家。
而到了现在这个新时期,我认为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内源开始崛起。内源在哪里?首先还是来自大学。
从科学实验探索性的研究到产业化初期的种子,再到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是从大学里孵化出来的。也因此,在新时代新风口下,国家对大学的重视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02
驱动原始创新的源头,在哪儿?
其实不只是斯坦福,MIT也有很多这样具体的事情。那么这些作为创新源头的大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现在看来,是冒险的文化,有才华、有想象力的学生,以及大学、社区风投和产业的合作。可见,产学研一体化,才是真正推动原始创新的力量。
最前沿的表现,就在于独角兽企业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独角兽企业成立不到十年,估值超过10亿,大部分企业都是极具创新性的企业。除了美国之外,我们看全球的独角兽企业,中国是最多的,而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哪里?最多的是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这4个地方。
产学研一体化的整个生态体系要如何建立?事实上,我们杭州已经开始形成这样一套“科创大走廊”的体系。
先前我在嘉兴海宁校区那边推广了一个新的概念,G60高速公路沿线的科技大走廊,可以对接杭州跟上海整个一条大走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的生态链的形成,但它的形成,要有我们自己源头的创新链来驱动产业链。
具体而言,第一,要有一个基本的思想,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构建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链、产业链源头体系,加强推动企业跟大学的合作,推动政府资源向大学倾斜。在这方面,我们其实比硅谷更有优势。因为中国有制度优势,使得我们在各种资源整合和利用开发上也更具优势。
第二,企业必须要主动对接大学,跟大学建立联合中心、联合实验室,跟大学共同创造风投平台、孵化器平台。
第三,大学的创新源头不仅仅是在科技开发本身,更重要的一点是人才。能够对接源头的那些人才,往往都极具创新性,特别是具有企业家精神。所以培养具有这些特质的科学家、工程师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边界,通过跨学科、跨学校、跨文化等来培养人才。